优秀作品
当前位置: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 优秀作品 > 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 知识城南部起步区KS1、KS2号路工程 |
获奖类型: | 2016年广州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一等奖 |
项目类型: | 市政工程 |
设计单位: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项目时间: | 2010.11~2011.09 |
项目面积: | 0㎡ |
项目造价: | 万元 |
项目地址: | |
项目说明: | 本工程共包含两条道路,道路总长约5.7km,道路宽度50m。建设内容包含5.7km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4.6km的综合管廊、三座综合管廊附属控制中心及变电房、三座初雨调蓄池、两座跨涌桥。 1.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使用是本工程的创新点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建设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本工程在2010年设计时采用了当时在房建项目中才使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实现该理念进行市政化的应用。本项目采用了初雨调蓄池、透水路面、生态边沟等多项技术,为该技术的市政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并对海绵城市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初雨调蓄池 初雨调蓄池属于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生态滞流池”中的一种。初雨污染负荷较大,直接排放入水系中会造成一定污染,初雨调蓄池可对初雨进行简单的过滤并储存雨水,雨量较小时将初雨纳入污水系统,处理后再排入水体,雨量较大时先蓄水,再以一定的流量排向市政管道,避免暴雨对城市排水管网造成太大的冲击。本技术曾在建筑及公园中有少量的应用,但在本项目设计时尚未在市政设施中有应用的先例。本工程为该技术在市政行业中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实例依据。 透水路面 本工程人行道铺装采用了透水人行道砖,非机动车道铺装采用了透水沥青。 生态边沟 生态边沟是下凹式绿化带与盲沟相结合的一种雨水收集方式。生态边沟设于路边,道路外侧不设置路侧石和雨水收水口,边沟沟面为草坪,下铺滤料,底部为盲沟,雨水通过滤料下渗进入盲沟。在沟内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平入式雨水口,通过管道将盲沟与市政雨水管道接通。 生态边沟有以下优点:集水口收集能力;对路面污染物的过滤;减少径流量;避免雨水口堵塞和路面积水现象。 2.综合管廊的建设是本工程的主要创新点 本工程共新建了约4.6km的综合管廊,其分为干线及支线两种形式,干线管廊截面尺寸为7.6m×5m,支线管廊截面尺寸为6.1m×4m。此外还新建了1座综合管廊的控制中心和2个配套的变电站,综合管廊的设计特色及技术创新如下: 综合管廊消防设计 2010年本项目设计时综合管廊还没有规范,按建筑防火设计则投资过高且不合理,已建的大学城等综合管廊工程目前都没有通过消防验收。本项目编制专门的综合管廊消防专篇,采用了水喷雾和灭火器两种消防方式,与消防部分协调通过本项目的消防评审,解决了消防验收的难点,并为以后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方案。 综合管廊穿越河涌 本工程范围内穿越的河道较多,这些河涌没有通航要求。考虑到知识城的建设标准和环境要求较高,综合管廊采用下穿方式穿越河涌。 综合管廊交叉节点处理 综合管廊在交叉口处众多管线需要交叉连接,且不能影响防火分区分隔和人通行,并要考虑到施工的方便和尽可能节约工程造价,本项目将综合管廊布置为上下两层来进行管线的交叉处理,解决了这一难点,并为以后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方案。 综合管廊出线口 本项目综合管廊设置在中央绿化带内,由于周边地块的管线密集,综合管廊出线后还与其他管线交叉,设计难度很大。管线的出线与道路下方其他管线的冲突和出线后的管线平衡是工程的一个难点。本项目在不与雨水、污水等管线相碰的情况下,采用管廊穿越道路至人行道;与其它管线标高和位置冲突时,采用穿管方式出线。并为以后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方案。 供配电距离 综合管廊具有距离长,供电范围大的特点,根据负荷的性质,只能采用放射性单回路供电,由于电源都取自该区域供电中心,而且供电距离较长,考虑电压降的问题,一般电缆截面都要放大较多,由于防火分区很多,整个综合管廊所用的电缆是非常多的,使建设成本就会提高很多,本项目经过全面并详细地考虑,做到了既满足供电安全的要求,又将电缆的截面尽量减少以节约建设,成本合理的划分了供电分区,确定供电中心位置,为以后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方案。 风机及照明控制方式 综合管廊的风机因为兼顾日常及消防使用,需具备多种控制方式。而控制方式较多导致了配电及控制设计较为复杂,并需与消防控制系统紧密配合。本项目的控制系统设计做到了多个控制能互相独立,又能相互兼顾,合理的解决了这类问题。 采用的新材料 组合支架、沟体及管线进出部分采用标准产品密封、阻燃型供电电缆、低能耗低噪音的环保型通风设备、消防用新式感温拉曼光纤、通信电缆和广播电视电缆采用光缆、中控室的背投式大型显示屏、投料口的红外线防盗设施。 3.无缝桥梁及清水混凝土的推广使用 无缝化桥梁的推广使用 桥梁伸缩缝装置的病害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而无缝桥梁是桥梁设计理念的一种创新,在中小桥梁设计时通过特殊设计措施取消桥台伸缩缝,这样可以实现真正的桥梁“零养护”,而且通行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其冲击系数的降低也会减少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国内于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少量的设计,由于无缝桥梁受力变形为结构与土的共同作用,情况复杂,目前为止没有成熟公认的设计原则和标准,设计主要是经验性的。本工程的实施为无缝化桥梁的设计及计算积累了经验,并为相应的设计提供了借鉴方案。 清水混凝土的推广使用 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不剔凿修补、不抹灰,可以减少大量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国内清水混凝土尚属于发展阶段,属于新兴施工工艺。目前在首都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部分建筑中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市政中应用较少。 本工程的桥梁采用清水混凝土浇筑,克服了国内没有相关规范,施工单位对该工艺并不了解等多项困难,建成了绿色、环保的桥梁结构,并消除了抹灰开裂、空鼓、结构开裂等施工通病,为清水混凝土在市政行业中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实例依据。 4.智慧市政 中新广州知识城为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引入大量的市政管理新模式及新系统,实现了水、电、管线、交通等设施的智能化控制,本项目设计过程中注意与知识城智慧城市的各项技术进行衔接,成为智慧城市系统密切组成部分。 供水系统 供水工程为智能化供水保障系统的部分;中水回用为再生水回用系统的部分。 照明系统 LED灯照明系统拥有智能化灯控方式及灯控功能,可通过无线网络对路灯实时远程监控和网络化集中管理。 公共管线管理 综合管廊为智慧城市的公共管线规划建设系统的部分。 智能交通 交通拥有采集、分析交通信息,并调整交通用量、控制交通并收取道路使用费和停车费。 5.尊重现状地形地貌,与环境相和谐是本工程的一大特色 市政道路的建设应尊重现状地形地貌,并与周边环境相和谐一致。本项目道路北邻凤凰湖,南邻山体。周边山体与水体交相呼应,景色优美。 路基高低分幅设计 邻湖段采用高低分幅设计,两幅路基高差约6m,中央绿化带加宽至9m,使两幅道路均能欣赏到湖光山色,中央绿化带中的综合管廊通风口及投料口也采用错幅设计,与地形完美贴合。 人行道及绿道不规整设计 由于本工程周边景色较好,采用传统的规整的人行道及绿道不仅死板,且行人无法直接感受到周边的景色,因此本工程人行道及绿道蜿蜒延伸至山体及湖岸边,且与环湖绿道相连接,为行人提供更加舒适的行走环境。 车行道上独立停车岛的设置 本工程在湖边次入口附近的车行道上设置一座月牙形双面停靠的港湾式临时停车区,为机动车主去欣赏湖景提供临时停车休闲的区域,这在以往的道路工程中极少出现,是本工程的一个创新点。 桥梁的景观化设计 1号桥为下沉式菱形立交中的跨线桥,桥梁平面采用月牙形双曲形平面,桥梁的外边线与道路线形柔顺衔接,桥墩采用花瓶型,曲弧型的线条营造结构流畅、动感跳跃的效果。 2、3号桥为跨涌桥,结合河涌的断面选用三跨连续梁结构,边跨桥下作为亲水人行道使用;桥梁断面选用大悬臂倒圆弧斜腹板断面,桥梁造型轻巧、圬工量较小、跨径经济合理。 6.技术协同是本工程的一大特色 知识城南起步区在完成了控制性规划之后,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与组团建筑工程、水利景观工程基本上是同步规划(修详规与专项规划)、平行设计、同期施工,设计过程需要同步管理、同步跟进,保证项目外部的工程界面、技术细节衔接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我单位为起步区道路总体设计单位,为片区其他设计单位提供统一的标准与依据,并在设计过程中与多方进行协调,建立了一套协同工作的平台,共同确定了临时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以及一方建设对另一方的损害。这种协同工作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